不知道,本人只知道邵伟华以前出的书是八字预测的。在风水上没见过他出的书。(八字和风水是两回事)。……,也许是盗名而出书的。
好象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出版社出版一本这样的书。
按风水学说一个家庭可以放两三个鱼缸吗
可以放2个鱼缸,关键看怎么布置。 按照风水学原理,一般放到客厅地方宽的这一侧放一个鱼缸即可,风水在此凝聚,可改运和招财。具体就是在客厅左侧放大鱼缸,用来吸纳聚财,右侧放小鱼缸,吸纳不好的其他或者煞气。
鱼缸家里不应该摆放的位置
鱼缸的摆放位置,要忌摆放在厨房里。厨房门外的正对面,这样会容易造成矛盾是非,男主人外遇,水火相济必定有问题出现。
也不能摆放于厕所门的正对门,入屋大门的正对面,家宅的固定的最凶位,生气位,是非位,小病位,还有流年是非位,二黑五黄位也要注意与鱼缸的摆放配合,比如水可以生木,即可以生旺流年的是非位3(水生木)即这个鱼缸就有加强是非的作用。
鱼缸要针对财位来摆放
所以鱼缸只能针对财位来摆放,有流年财位,且流年财位包括偏财位,去年财位,今年财位,明年财位,也有固定的地运财位,固定的有水运财位等等。所以摆鱼缸很讲究的。
第一种:可放于入门处的一侧,有催财之用,但前提要考虑这个门所属的方位是否是旺财方,是否固定凶位,这种方法要慎重采用。
第二种:流年的财位,今年09年流年的财位在东南,明年2010年在中宫,2011年在西南,虽然流年的财位力量是最大的,但养鱼就应该好好固定,并不是换来换去让要麻烦,至于流年的财位,只是每年放一瓶自来水,盖子打开即可以催旺当年的财运。无需以鱼缸年年摆来摆去,那是肤浅的做法。
第三种:地运旺财现在走是八运(2004-2023年)20一个地运,目前是走西南有水可以旺财,东北有山可以旺健康,但调过来就会变成损财伤丁的,意思这20年只能西南见水,东北忌长见水,所以鱼缸只能放在家居的西南方,或者是开门处也行,因为开门处见水可以加快财气入屋,但如果大门在东北位就不能放鱼缸在开门处,那还是以西南方为主,这20年这方位见水都可以催财,直至2023年结束。
以上观点都是些封建,不足信,仅供参考。
近些年来来,“风水学说”悄然兴起,以其深奥的推力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:孩子取名、建屋立业、婚丧嫁娶、祸福判断,似乎都与“风水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。中国古代称风水学为堪舆术,是用来选择宫殿、村落选址、墓地建设等事宜的方法及原则。
古往今来,风水学被视为一门神秘的学问,更因其“能预知祸福”的玄学特色,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颇具吸引力的魅力瑰宝。一般而言,风水的作用为催旺、化煞、解析运程等,确实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,但这当中却是无比深厚的文化韵力,其深刻的历史传承所演变而来的教学意义更不容忽视。
风水学的历史相当久远,在古代,它是先民们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直至后来演变为寻找丧葬地形的一门理论型学说,虽然具备占卜学说中预测祸福的作用,但是风水学说却是具有规律性、传承性以及理论性的专业学科,与没有根据的玄奥学说有着本质上的差别。
对此,楚恒易学通过严格的课程筛选,全面解析各类易学概念,用深厚的国学基础向文化致敬,向经典致敬。平台聘请多位业界专家,深入浅出的解读各类风水、八字、奇门等学说,揭开易学文化的神秘面纱,让晦涩难懂的易学概念成为通俗的概念,俗中有雅,雅中有韵,让深厚的易学文化赋予命理走向更为主动的把握力。
关汉卿、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
关汉卿
大约生于金代末年(约公元1229年—1241年),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(约公元1300年前后),元代杂剧作家。号已斋(一作一斋)。关于关汉卿的籍贯,元大都(今北京市)(《录鬼簿》)、解州(在今山西运城)(《元史类编》卷三十六)、祁州(在今河北)(《祁州志》卷八)等不同说法。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,贾仲明《录鬼簿》吊词称他为“驱梨园领袖,总编修师首,捻杂剧班头”,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。关汉卿曾写有《南吕一枝花》赠给女演员珠帘秀,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。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:“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,盖世界浪子班头。”在《南吕一枝花·不伏老》结尾一段,更狂傲倔强地表示:“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”。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,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,现存18部。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,学术界尚有分歧。其中《窦娥冤》、《救风尘》、《望江亭》、《拜月亭》、《鲁斋郎》、《单刀会》、《调风月》等,是他的代表作。
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,约卒于公元1321年,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。大都(今北京)人。马致远以字行于世,名不详。晚号“东篱”,以示效陶渊明之志。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、白朴等人,生年当在至元(始于1264)之前,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(1321—1324)之间。马致远与关汉卿、郑光祖、白朴同称“元曲四大家”,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、散曲家。青年时期仕途坎坷,中年中进士,曾任江浙行省官吏,后在大都(今北京)任工部主事。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,隐居田园,以衔杯击缶自娱,死后葬于祖茔。
马致远
生平事迹不详。从他的散曲作品中,约略可以知道,他年轻时热衷功名,有“佐国心,拿云手”的抱负,但一直没能实现,在经过了“二十年漂泊生涯”之后,他看透了人生的宠辱,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,晚年过着“林间友”、“世外客”的闲适生活。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,是“贞元书会”的主要成员,与文士王伯成、李时中,艺人花李郎、红字李二都有交往,也是当时最著名的“四大家”之一。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,名气也很大,有“曲状元”之誉。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,今存《汉宫秋》、《荐福碑》、《岳阳楼》、《青衫泪》、《陈抟高卧》、《任风子》6种,另有《黄粱梦》,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。以《汉宫秋》最著名。散曲有《东篱乐府》。小令《天净沙*秋思》脍炙人口,被誉为“秋思之祖”。
郑光祖
字德辉,平阳襄陵(今山西襄汾县)人,生卒年不详。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,与关汉卿、马致远、白朴齐名,号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。
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,从钟嗣成《录鬼簿》中,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,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,因而南居。他“为人方直”,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,因此,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。可以想见,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。杭州的美丽风景,和那里的伶人歌女,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,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,使他开始了杂剧创作。
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,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,全部保留至今的,有《迷青琐倩女离魂》、《刍梅香骗翰林风月》、《醉思乡王粲登楼》、《辅成王周公摄政》、《虎牢关三战吕布》等。
白朴
白朴,原名恒,字仁甫,后改名朴,字太素,号兰谷。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(1226年),至元成宗大德十年(1306年)在世,此后行踪不详。原籍隩州(今山西河曲县),后徙居真定(今河北正定县),晚年寓居金陵(今南京市)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杂剧家。
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,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(1215年)进士,官至枢密院判;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,曾做过县令,叔父早卒,却有诗名。白家与金代大文豪元好问父子为世交,过从甚密。两家子弟,常以诗文相往来。
是人名用词,有小说里就用“燚”作名字,例如《霸皇的专宠》